骨盆環穩定或基本穩定的骨折(A型)
1.骨盆邊緣撕脫骨折
(1)這類骨折不論有無移位,一般不需特殊治療,骨折愈合后功能無影響。治療只需對癥處理、臥床休息,使骨折免受肌肉收縮牽拉;
(2)如髂前上棘或髂前下棘撕脫骨折,在患者臥床期間用一軟枕將膝墊高,保持適當的屈髖位以減輕疼痛,待疼痛消失后即可下地負重活動;
(3)在坐骨結節撕脫骨折,患者臥床休息時應置大腿于伸直、外旋位。
2.髂骨翼骨折
(1) 單純髂骨翼骨折無需復位與固定,只需臥床休息3~4周,疼痛消失后即可下地活動。
(2) 如骨折塊大且有嚴重移位,為保證骨折順利愈合和早期下地活動,則需考慮切開復位以及用骨松質螺釘或鋼板螺釘內固定。
3.單一的恥骨水平支或下支骨折
由于單一的恥骨支或坐骨支骨折無損于骨盆環的完整與穩定,一般臥床休息2~3周即可下地活動。臥床時在膝下置一軟枕,保持髖關節于屈曲位以減輕疼痛。
4.骶椎2~3以下的橫斷骨折
骨折無移位或移位輕微者,只需臥床休息、避免壓碰,疼 痛于數周后即可消退。骨折完全錯位者,從肛門用手指向后推壓多難以復位,且有損傷直腸的危險,可考慮切開復位。
5.單側恥骨上、下支骨折
因骨折多無明顯移位,骨盆后環仍保持完整,骨折愈合后對負重功能無影響,故只需對癥治療、臥床休息、保持髖關節適當屈曲,疼痛消失后即可下地活動。
6.恥骨聯合輕度分離
(1)用手法擠壓兩側骨盆,使恥骨聯合對合后用骨盆束帶固定,如此可減輕疼痛和使患者感到舒服。臥床休息4~6周。一般來說,即便復位不完全,亦很少遺留永久性功能障礙。
(2)對合并有尿道或膀胱傷的患者,手術后用骨外固定器行骨盆前環外固定,有利于術后護理和早期下地活動。
7.骶髂關節半脫位
(1) 傳統療法是手法復位和用雙側石膏褲固定3個月。為減少長期臥床的許多并發癥,有的學者主張手法整復半脫位后經皮穿放加壓螺釘固定骶髂關。
(2) 對有持續疼痛的陳舊性半脫位,宜行骶髂關節融合術。
8.雙側恥骨上、下支骨折
治療與單側恥骨上、下支骨折相同,臥床休息即可。臥床期間,在患者膝下墊一軟枕,保持髖關節適當屈曲以減輕疼痛。對未并發尿道或膀胱損傷者,一般不需行骨盆外固定治療。
骨盆環旋轉不穩定縱向穩定骨折(B型)
1.可分為分離型骨折和壓縮型(內旋型)骨折。
2.骨盆骨折旋轉不穩定型常合并有骨盆內大出血與內臟損傷,傷勢較重。治療首先是穩定血流動力學和處理內臟合并傷,但同時要盡快將骨折復位與固定,因為這是控制出血的必要措施。
3.持續、穩定的固定能防止骨折端活動導致已凝固的血塊脫落和再出血。
4.骨盆旋轉不穩定縱向穩定骨折特別適于用骨外固定器行骨外固定,有控制骨斷端出血、迅速減輕疼痛和便于護理的優點,并可作為最終的確定性治療。
骨盆環旋轉與縱向均不穩定的骨折(C型)
1.應盡快恢復骨盆環承重結構的穩定性
2.在有大量出血和因患者全身情況尚不穩定而難以承受內固定手術時,可在手術治療臟器損傷的同時對有移位的恥骨聯合行內固定,或應用外固定裝置。
1.多食營養豐富、含粗纖維豐富的蔬菜水果
2.盡量減少大幅度搬動患者,防止內固定斷裂、脫落。置于氣墊床上,平臥和健側臥交替,預防壓瘡
3.觀察切口滲血及引流情況,防止傷口感染
4.早期嚴禁坐位,臥床休息,翻身時可取健側在下,只可在床上作上肢伸展運動
5.功能鍛煉的方法應根據骨盆環完整性受損程度及醫生醫囑進行
6.不影響骨盆環完整性的單純一處骨折無合并傷時:
(1)傷后1周可進行半坐臥位或坐位練習
(2)2-3周可緩慢行走。
(3)3-4周不限制活動,可練習正常行走及下蹲。
7. 影響骨盆環完整性無合并癥者:
(1)傷后2周練習半臥位并進行下肢肌肉收縮練習。
(2)傷后3周在床上進行髖關節、膝關節的活動。
(3)傷后6-8周骨折臨床愈合,拆除牽引固定扶拐行走。
(4)傷后12周逐漸鍛煉棄拐負重行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