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法復位,外固定
1.麻醉:局部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。
2.體位:在骨科牽引床上仰臥位。
3.牽引:助手握住前臂,在屈肘90。位,沿肱骨干縱軸牽引,在同側腋窩施力作反牽引。經過持續牽引,糾正重疊、成角畸形。若骨折位于三角肌止點以上、胸大肌止點以下,在內收位牽引;若骨折線在三角肌止點以下,應在外展位牽引。
4.復位:在充分持續牽引、肌放松的情況下,術者用雙手握住骨折端,按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,矯正成角及側方移位。若肌松弛不夠,斷端間有少許重疊,可采用折頂反折手法使其復位。畸形矯正,骨傳導音恢復即證明復位成功。凡有條件者均應行X線拍片,確認骨折的對位對線情況。
5.外固定:復位成功后,減小牽引力,維持復位,可選擇小夾板或石膏固定。
(1)小夾板固定:用四塊合適長度的小夾板分別置于上臂前、內、外、后側捆扎固定。在屈肘90。位用三角巾懸吊。成人固定6~8周,兒童固定4~6周。若復位后有2 cm短縮、1/3的側方移位、20°的前方成角畸形、30°以內的外翻成角畸形、15°以內的旋轉畸形,因不影響功能,可不強求解剖復位。
(2)石膏固定:復位后比較穩定的骨折,可用U形石膏固定。若為中、下分長斜形或長螺旋形骨折、手法復位后不穩定,可采用上肢懸垂石膏固定,但有可能因重量太大,導致骨折端分離。宜采用輕質石膏,并在固定期中嚴密觀察骨折對位對線情況。
切開復位,內固定
1.手術指征在以下情況時,可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:
(1)反復手法復位失敗,骨折端對位對線不良,估計愈合后影響功能。
(2)骨折有分離移位,或骨折端有軟組織嵌人。
(3)合并神經血管損傷。
(4)陳舊骨折不愈合。
(5)影響功能的畸形愈合。
(6)同一肢體有多發性骨折。
(7)8~12小時以內污染不重的開放性骨折。
2.手術方法
(1)麻醉:臂叢阻滯麻醉或高位硬膜外麻醉。
(2)體位:仰臥,傷肢外展90°放在手術桌上。
(3)切口與暴露:從肱二頭肌、肱三頭肌間切口,沿肌間隙暴露骨折端。若為上1/3骨折,切口向上經三角肌、肱二頭肌間隙延長;若為下l/3骨折,切口向下經肱二頭肌、肱橈肌間隙延長。注意勿損傷橈神經。
(4)復位與固定:在直視下盡可能達到解剖對位。用外固定支架或加壓鋼板螺釘內固定,也可用帶鎖髓內針固定。術后不用外固定,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。肱骨干下1/3骨折對骨的血循環破壞較重,若再加上手術操作,易導致骨折不愈合。近年來采用有限接觸鋼板固定,因減少了對血供的影響,有利于骨愈合。
對于有橈神經損傷的病人,術中探查神經,若完全斷裂,可一期修復橈神經。若為挫傷,神經連續性存在,則切開神經外膜,減輕神經繼發性病理改變。
無論是手法復位外固定,還是切開復位內固定,術后均應早期進行康復治療。
1. 復位術后抬高患肢,主動練習手指屈伸活動。
2. 2~3周后,開始主動的腕、肘關節屈伸活動和肩關節的外展、內收活動,但活動量不宜過大,逐漸增加活動量和活動頻率。
3. 6~8周后加大活動量,并作肩關節旋轉活動。
4. 在鍛煉過程中,要隨時檢查骨折對位、對線及愈合情況。
5. 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外固定。內固定物可在半年以后去除,若無不適也可不必取出。
6. 在鍛煉過程中。可配合理療、體療、中醫、中藥治療等。